印刷典故印刷技術沿革第四章
2011-09-03 文章來源: 印刷知識網
板紙書、立體書
板紙書和立體圖書是最近三、四十年才普遍流行的品種,主要是兒童圖書,除了書籍原有的功能,也是非常精巧的玩具,在歐美等地有很大市場。板紙書的銷售對象是學前幼兒,必須以安全為第一考慮,所以制品要牢固不易撕破、不可有釘及線,以免幼兒吞下肚內,所以書本必須不含毒性和以厚紙板全以黏貼方式制成。
立體圖書最早應是由賀卡開始,早于戰后初期已有人設計(深圳名片設計)了一些有趣的紙品玩意,例如折紙、砌圖及紙飛機玩意,也可以利用重迭紙片拉動轉換圖畫,后來有賀卡設計師將這些游戲意念制成賀卡,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一度加入發聲、發光和香味效果,但是這類有特殊效果的產品牽涉昂貴的配件、繁復的制作(深圳名片制作)工序和大量的人手裝配,直到今天仍不可以采用自動化生產線。在1980年代以前新加坡工資水平比香港低,很多歐美訂單讓新加坡奪得,自1980年代后期港商在大陸設廠,借著低廉的工資成本,逐漸將歐美各大出版社的主要訂單爭取過來,現今港資的大陸印刷(深圳印刷)工廠是全世界板紙書和立體圖書的最大生產商。
方膠
方膠之英文名稱是Comb Binding,Comb原是「梳」的意思,其原因是用以裝訂的膠片成形后像梳齒一樣,再經加工將膠片卷成圓卷型,散頁印張要沿裝訂邊位打孔,因為梳齒是扁平的,所以必須打方孔以方便穿入梳齒爪,,以一臺方膠機將梳齒膠卷固定在齒孔位便裝訂完成。這種裝訂方法已屬于辦公室和學校文儀一種基本設施,許多速印公司也裝置了方膠裝訂機提供快速裝訂服務。
鐵線平釘
另一種常見的散頁裝訂是鐵線平釘,其裝訂方法是將散頁排順序之后,沿邊用重型訂書機打釘,再糊上封面便成冊,除普遍用來裝訂辦公室文件,因較為耐用,有用作裝訂日歷、抽獎券、學生習作部及支票部等……。
雙鐵線圈
雙鐵線圈的英文名稱是Wiro Binding,其裝訂方式與方膠幾乎完全一樣,也是要在散頁邊打孔,可用方孔或圓孔,但是所用之裝訂物料卻是金屬線而不是梳狀膠片,雙鐵線圈裝訂成品種類比較方膠裝訂廣泛而且更堅固耐用,現今雙鐵線圈可用以裝訂所有散頁式制品,包括掛歷、座臺歷、筆記本、日記、相部、集郵冊、食譜、地址部、紀念冊…… 等。
夾鐵
現今較少采用但在1950-1980年間頗流行的一種掛歷裝訂稱為「夾鐵」,將月歷順序排迭之后,一般只有七張(每兩個月一張共六張加一張封面),或十三張(每月一張加封面),以預先成型及焗漆的鐵片,用手扳屈折夾鐵機夾緊在掛歷上端,夾鐵正中有一成形掛鉤可將掛歷懸掛起來。
柱釘活頁
柱釘法英文為Post Binding多用于帳簿裝訂,但現今已可見于如餐牌及商品目錄制作,柱釘多為預制平頂金屬小圓柱,中間可接駁加長,一對柱釘分公母,小圓柱內為對接螺絲,將散頁打孔后,按散頁張數厚度及書面及底總厚度配以同一長度之柱釘,穿入紙孔內旋緊柱釘完成。其優點是可隨時加減散頁,缺點是不及環式活頁方便易用。除柱釘之外亦有采用扣眼釘俗稱「雞眼」,也有采用撞釘以作散頁裝訂,但扣眼釘和撞釘制品都不可隨便更換散頁。
疋頭
近代發展了很多散頁裝訂方法,無論是薄本或厚本書籍都可采用散頁裝訂。其中一種最常見的印刷品(深圳印刷廠)便是俗稱「拍紙部」,是將散張紙以膠漿糊邊做成一本薄本,一般是用作辦公室文件或記事本用,因沿用英文Padding所以業內音譯為「疋頭」,若將紙張糊成正方型的厚記事本,業界稱之為「紙磚」,因為方便撕下作記事用途,所以不須很牢固的裝訂。
線圈
線圈英文為Spiral Binding,有悠久的歷史,所用物料是螺旋型的線圈, 早年首先采用金屬線圈,但是金屬容易氧化,后來供貨商推出焗漆及外包膠皮的線圈, 最近已改用全膠質實芯線圈。在散頁排迭打上一排小圓孔后,按書冊厚度選用適合直徑和粗幼的膠線圈從上向下旋轉穿過每一小孔,最后將線圈屈折收口完成。裝訂制成品與雙鐵線圈同一種類,業界習稱為「穿蛇仔」也有稱之為「穿膠圈」。
環式活頁
環式活頁英文為Ring Binding,是最通用的一種散頁裝訂,這里稱為活頁是因為所有散頁可隨意加入或取出,其它裝訂方式除柱釘方式外是沒有這種靈活性,有將Ring Binding 稱為鐵環活頁,愚見認為不洽當,因為現今所供應的裝訂環已不一定是金屬制成,亦有采用塑料物料。用作主要配件之裝訂環是預制件,有兩環、三環、四環以至十環以上,形狀有O形、D形和ㄇ形,過去這些裝訂環必須由歐洲及新加坡進口,現今已在國內生產,若數量夠大亦可特別起模訂制。環式活頁亦有連外殼預制,一些生產商更自訂品牌,在書店及文具店供零售,多年來是學校及辦公室必須用品,賴以保存文件和檔案,所以有人稱之為「檔案夾」File folder。1980年代香港一間生產商英發印務亦大量生產自己品牌的「檔案夾」,成功打入國際市場,并獲準在香港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成為香港印刷業界的一個傳奇。
聲明:「香港印刷典故」大部份文字內容由余鴻建先生執筆撰寫,并經由各位顧問校閱及補充資料,其中部份內容有案可循,部份內容乃道聽途說。歡迎讀者提供補充數據及指正,請與本會編委會或直接與余鴻建先生聯絡。